原创

💡 彻底搞懂二叉树的前序、中序、后序遍历

温馨提示: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07月20日,已超过 5 天没有更新。若文章内的图片失效(无法正常加载),请留言反馈或直接联系我

一、为什么要学二叉树遍历?

遍历就是“访问每个节点一次”的算法方式。在二叉树中,深度优先搜索(DFS) 包含三种遍历:前序中序后序,再加上层次遍历(BFS)。

  • 深度遍历适合递归结构,也常出现在编程面试中(codeanddebug.in)。
  • 不同遍历顺序能产生不同用途:如中序能得到排序结果,前后序常用于表达式与复制、销毁树操作(维基百科, GeeksforGeeks)。

二、前、中、后序遍历完全解析

📌 1. 前序遍历(Pre-order:根→左→右)

访问步骤

  1. 访问根节点;
  2. 前序遍历左子树;
  3. 前序遍历右子树。

特点与用途

  • 可生成前缀表达式,用于构造树或表达式转换(维基百科, GeeksforGeeks);
  • 复制整棵树时非常有用。

Python 示例

def preorder(root):
    if not root: return
    print(root.val)
    preorder(root.left)
    preorder(root.right)

图示说明:先递归“采访”根→左→右,再逐层展开子树(xiaogd.net)
alt="Illustration of Preorder traversal sequence"


📌 2. 中序遍历(In-order:左→根→右)

访问步骤

  1. 中序遍历左子树;
  2. 访问根节点;
  3. 中序遍历右子树。

特点与用途

  • 对 BST(Binary Search Tree)得到递增排序序列(GeeksforGeeks);
  • 常用于中序表达式构建。

Python 示例

def inorder(root):
    if not root: return
    inorder(root.left)
    print(root.val)
    inorder(root.right)

图示说明:先左后根再右,典型“中插式”访问顺序
alt="Diagram showing Inorder traversal on a binary tree"


📌 3. 后序遍历(Post-order:左→右→根)

访问步骤

  1. 后序遍历左子树;
  2. 后序遍历右子树;
  3. 访问根节点。

特点与用途

  • 常用于释放/删除节点,因先访问子节点后访问节点本身(Go Further, 维基百科);
  • 构建后缀表达式非常实用。

Python 示例

def postorder(root):
    if not root: return
    postorder(root.left)
    postorder(root.right)
    print(root.val)

图示说明:子节点先遍历,最后访问根节点
alt="Postorder traversal diagram of a binary tree"


三、对比总结表

遍历方式 访问顺序 典型用途
前序(Root) 根 → 左 → 右 构建树、前缀表达式
中序(In) 左 → 根 → 右 排序输出,BST 应用
后序(Post) 左 → 右 → 根 销毁节点、后缀表达式

四、递归与迭代对比

建议先从递归理解,再逐步练习迭代。


五、小结与练习建议

  1. 逻辑记忆

    • 前序把“根”第一个记住 → 先根;
    • 中序是“中间位置”,先左后根再右;
    • 后序把“根”最后记住 → 送走孩子后自己离开。
  2. 图帮助理解

    • 推荐画出小树模拟三种方式;
    • 用图像记忆遍历步骤,提升印象。
  3. 上机练习

    • 试写简单遍历并运行;
    • 拓展表达式树构建、BST 排序操作;
    • 尝试将递归改为迭代,用栈模拟。

🎯 这些结构化的遍历思想,是理解二叉树数据结构、算法设计和面试题库的基础。初学者结合图、代码和练习,能迅速入门并打好根基。


声明:本文为原创,通过整合近 30 天技术资料与权威指南撰写。欢迎转载,但请注明出处,感谢支持!

正文到此结束
本文目录